图书情报导刊

期刊导读

建立高职院校图书情报信息网络实现资源共享

来源:图书情报导刊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0-08-03
数字信息技术发展下,图书馆的图书情报工作必须要转变传统模式,依据现代化社会发展对图书情报工作的要求,创新情报处理方式以及管理措施,为图书馆建立数字化信息平台。数字化信息平台的构建,可将图书馆含有的图书、期刊以及电子资源整合,按照师生需求创建线上资源库,便于师生查阅信息以及实现资源共享、双向实现图书信息传播。这样一来,就能优化高职图书情报管理工作,为师生提供个性化的资源服务,从而制定个性化管理体系,建立起高职图书情报的科学管理模式,以优化情报管理环境。本文针对高职图书情报信息处理现状,探究如何实现资源共享,建立起完善的图书情报信息网络,以提升图书情报管理质量,推进图书情报工作的创新。 一、高职图书情报资源共享的价值 自从我国进入信息化发展时代以来,高职图书馆与其他图书馆一样,都要从以往的人工管理走向信息化发展,实现传统管理模式以及管理理念的创新,致力于建立新的管理制度和信息化管理平台,从而提升图书馆的管理质量。 (一)建立线上数字图书馆,是适应时代发展及满足师生对图书馆建设的要求。为适应时代的发展以及满足师生对图书馆建设的要求,高职图书馆必须要建立线上数字图书馆,实现图书资源以及情报的在线共享,从而推动图书信息以及情报资源等工作。所以,高职图书馆情报工作,不仅要突破传统信息管理价值,还需整合校内资源。借助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,将图书资源与情报内容融入到网络虚拟世界中,实现图书资源的共享以及读者服务的个性化与网络化。 (二)图书情报信息网络构建,是图书馆信息化革命的必然需求。高职院校必须要建立新的管理系统,在资源共享理念以及网络技术的协助下,将图书情报实现网络化,实现图书情报检索,报刊管理以及流通管理等。这样一来,图书馆工作就能走向现代化与网络化,运用各种技术与理念,加快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,实现高职图书馆组织、结构以及服务体系的信息化,服务手段与技术方法的现代化。 (三)建立新的情报信息管理体系,是让图书馆读者服务与读者知识需求保持一致的需要。由于当下高职图书馆知识框架的一致化、成长化,要求情报信息管理必须要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地完善,为此,要从读者服务角度建立新的情报信息管理体系,让图书馆的读者服务与读者知识结构、知识需求保持一致。现阶段,高职师生对图书资源与情报信息的需求,随着数字阅读的普及转变为电子格式,以往的纸质文档以及图书阅读不符师生要求。这就要求图书馆必须要为师生提供线上资源服务,营造优质的数字阅读环境,建立网上读者咨询和电子书籍信息板块等,以促进图书情报的多元化、多样化获取。 (四)建立数字图书馆数据库,势在必行。图书馆线上服务乃是大势所趋,图书情报信息网络构建也是为了迎合时代发展需求,实现图书与期刊等资源的加工,减少读者获取资源的时间。构建信息编入——整合与处理——在线输出等一体化的情报信息处理机制,节省读者的文献资料阅读时间,通过计算机联机终端便于读者复印,提供快速的情报获取条件。 二、建立高职院校图书情报信息网络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图书情报信息网络构建,离不开计算机技术、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,还需将以往各自为政的图书室资源整合起来,运用计算机联网检索的方式,扩充读者图书馆情报获取来源,并降低图书馆人员的工作压力。要实现这些目标,先要克服高职图书馆现阶段发展存在的问题,才能个性化地为读者提供管理服务,最大化地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,建立图书情报个性化管理模式。 (一)图书情报工作压力增加。由于新媒体以及网络的出现,人们处于信息大爆炸环境中,高职师生获取情报信息的来源多样化,为巩固图书馆的发展地位,图书馆人员不得不在庞大的网络信息资源中,为师生整合有用的资源。这样一来,无形增加了馆员的工作压力与负担。再者,由于当下高职图书馆内部管理具有“孤岛”现象,各部门和各个员工之间互动性不足,导致资源建设缺乏多元性,图书馆内的情报信息资源,还是“小而全、大而全”的格局,情报信息资源范围以及来源远远达不到师生信息获取需求。 (二)信息获取难度增加。由于当下高职图书馆依旧是采用小生产经营模式,工作中也是着重于资源引进,忽略了资源应用,图书的采编、流通和阅览等管理流程,并没有呈现出图书信息以及类型,不利于师生进行信息查阅与获取。再者,由于现阶段高职图书馆的藏、借、阅、咨的功能相互独立,难以实现文献复制和馆际信息互动,则无法利用好图书馆现有资源,图书管理效率也显著滞后。更何况,高职图书馆长期都是出于被动服务状态,难以把握好师生的阅读需求与特点,网络环境下师生阅读量以及阅读方式发生了变化,导致图书馆馆内现有的情报信息资源难以满足师生需求,不同高职之间的图书馆要实现信息共享,才能不断地扩充资源,转变馆员以往的工作理念,达到信息时代对图书情报资源整合与共享要求。 三、建立高职院校图书情报信息网络——实现资源共享 (一)